這本書是蓋迪斯根據自己在耶魯大學長達近二十年的同名課程精華編寫而成,核心是闡釋「大戰略」即實現無限抱負與有限能力相匹配的核心內涵。書中時間跨度從古代延伸至二戰時期,通過剖析眾多古今中外知名人物的戰略實踐來解讀大戰略的邏輯與原則。其中不僅涵蓋希羅多德、修昔底德等古代史學家與戰略思想家的理念,也包括孫子、屋大維、馬基雅維利等不同文明和時代的代表人物,還聚焦伊麗莎白一世、林肯、富蘭克林・羅斯福等諸多國家統治者與領導者的戰略決策。蓋迪斯通過分析這些人物的成功與失敗案例,深入探討制定大戰略需具備的歷史洞察力、靈活性與自我認知等素質,揭示領導者如何在復雜局勢中平衡自身抱負與客觀現實,為讀者梳理出大戰略構建與執行的核心邏輯。
約翰・路易斯・蓋迪斯生於 1941 年 4 月 2 日,是美國頂尖的冷戰史學家、政治學家和作家,被《紐約時報》譽為「冷戰史學泰斗」。他現任耶魯大學羅伯特・A・拉韋特軍事與海軍歷史教授,同時也是布萊迪・詹森大戰略項目創始主任。學術經歷方面,他先後在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獲得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曾執教於俄亥俄大學,其間創建並主持當代歷史研究所,1997 年轉至耶魯大學任教。他還曾在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牛津大學等多所知名學府擔任訪問教授,1992 年擔任美國外交關係史學會會長。學術成就頗豐,著有《冷戰新史》《遏制戰略》等經典著作,2011 年出版的《喬治・凱南傳》榮獲 2012 年普利策傳記獎,2005 年他還獲得美國國家人文獎章,同時他也是知名外交官兼史學家喬治・凱南的官方傳記作者。
其一,案例豐富且跨時空跨度大。打破單一時代與區域的局限,匯集了古代西方、古代中國到近代歐美等不同文明、不同時期的戰略案例,通過對比不同人物的戰略選擇,讓大戰略的內涵更立體。其二,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並非空泛講解戰略理論,而是依托具體人物的真實決策與事件展開分析,把抽象的大戰略概念融入具體歷史場景,便於讀者理解。其三,源自課程精華,通俗易懂。本書脫胎於耶魯大學的經典課程,語言兼具學術嚴謹性與表達靈活性,既有紮實的史學依據,又不乏機智的見解,避免了學術著作常有的晦澀。其四,視角獨特新穎。蓋迪斯跳出自身擅長的冷戰史領域,將視角拓展到更廣闊的歷史維度,對從未書寫過的時代、地域和人物展開戰略分析,給讀者帶來新的認知啟發。
首先是從事政治與外交領域的工作者,書中諸多國家領導人應對國際紛爭、國內危機的戰略思維,能為其處理復雜外交關係、制定政策提供參考。其次是企業管理與商業從業者,制定企業發展戰略和應對市場競爭,與制定國家大戰略有諸多共通之處,書中的戰略平衡思維可為其商業決策帶來借鑒。再者是史學與戰略學領域的研究人員和學生,本書豐富的史料與獨特的分析視角,既能充實研究素材,也能拓寬學術思路。此外,對領導力與戰略思維感興趣的普通讀者同樣適合閱讀,本書可幫助其提升分析問題、規劃事務的能力,應用於日常工作與人生規劃之中。
本書在 Goodreads 平台收穫 3.75 分的評分,總體評價呈現積極為主、少量爭議的格局。眾多權威媒體給予高度肯定,《華爾街日報》評價其是「單本書中能獲得的最佳大戰略教育讀物,每一位美國領導者或潛在領導者都應閱讀」。《出版人周刊》稱讚本書匯集了精彩的領導力與戰略思維案例,蓋迪斯以深厚的史學積累和簡練優美的文筆開展嚴謹的研究。
學術領域讀者認為,書中對不同時代戰略的跨維度對比極具啟發性,為戰略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不過也有部分讀者提出質疑,有讀者認為書中案例過於龐雜,若對部分歷史人物與事件不熟悉,理解起來難度較大;還有人表示,作者的分析角度帶有西方視角傾向,對部分非西方人物的戰略解讀不夠全面。另有普通讀者評價,本書不同於淺顯的通俗讀物,需要靜下心仔細研讀,但其傳達的戰略思維對個人的思維提升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