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十二條法則》是一本由喬登·彼得森所著的書,主要探討了如何在面對生活挑戰時保持積極和堅韌的心態。這本書提供了12條實用的建議,幫助讀者應對生活中的困難和壓力,包括如何設定目標、保持積極心態、管理時間、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感恩、接受失敗、保持健康等。通過閱讀這本書,讀者可以學習到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樂觀,並找到克服困難的方法。
在YouTube上,即便是對嚴肅生存議題的探討也能超越網紅,收獲高達三千五百萬的觀看量;而當心理學與哲學、神學交匯的書籍成爲全球暢銷品時,我們意識到,現代人所尋求的並非空洞的激勵或無力的慰藉,而是直面生存本質的坦誠剖析,揭示人類如何自貶和傷害彼此,同時認識到這些現象是可以改變的。解決之道,隱藏在生物漫長的進化歷程、人類古老的集體智慧以及最新的科學發現之中。作者旨在爲這個價值觀混亂的時代提供療愈之道,應對人類的苦難。痛苦源於個人的局限與不完美,也源於社會的嚴苛評判。但這一切並非毫無價值。事實上,人類並非因完美而快樂。我們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缺陷和脆弱,也因不符合理想而自我否定,但正是這些不足,定義了我們的目標,賦予了生命意義。我們站在混亂與秩序的邊緣,一步步實現自我——那些一開始就實現目標的生命,不值得我們去追求。
混亂存在於霸凌和壓迫之中,但作者也揭示了階級結構等社會現象如何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並幫助人類生存。他以龍蝦爲例,這種在地球上生存了數億年的古老生物,與人類的相似之處遠超想象。科學家通過對龍蝦神經系統的精確研究,揭示了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龍蝦擁有階級結構——勝利者佔據一切,而失敗者則逐漸失去大腦,重新長出適應劣勢者的腦部,分泌出適應新地位的低血清素和高章魚胺,變得不具攻擊性(膽怯、沮喪、躲藏),只需微小的刺激就會觸發逃跑反應。作者以此爲起點,從《創世記》中的古老故事講起,探討了人類自我貶低、作惡的本性,以及追求神聖超越的形象,涵蓋了集體潛意識、存在主義、邊緣人格等心理學和哲學概念,以及道家陰陽思想,並結合了自己在嚴酷、充滿歧視的環境中的生存經歷——“我們深知恐懼和痛苦如何打擊我們,也因此學會了如何利用他人的弱點去傷害和羞辱。然而,正因爲如此,人類無論整體還是個體,都應得到同情……治療人類自我意識的自我輕蔑,最有效的良藥就是同情,因爲人類有理由自我輕蔑,但這只講述了故事的一半。我們必須平衡對自我和人類的厭惡,而這依賴於我們對傳統的感激,以及對平凡人在日常生活中成就的驚奇。”
人類的基因、大腦、生理和心理狀態,都是在漫長的生存鬥爭中塑造而成的。所謂的生存法則,是生物長期奮鬥的成果。作者告訴我們,如果沒有愛的聯系、智慧的傳承或心理學洞察力的幫助,一個人要獨自面對苦難,將是多麼孤獨、片面且艱難。但他也指出,面對苦難時,人類可以從內在層面激發力量,改變自己的困境。